close
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分享經濟:我的,就是你的
Nov 13th 2014, 06:57

社企流 – 

文:顧遠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愛情,也適用於在全球範圍內正蓬勃發展的「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分享」很容易理解,打幼兒園起,我們就被教育要樂於助人,要主動分享。但是「分享經濟」的概念卻是在最近幾年才被明確地提出來,並引起廣泛的關注。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都有過在親戚朋友家裡借宿的經歷,這是一種熟人圈子裡習以為常的分享行為,這種行為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然而一家機構的誕生卻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借宿體驗。

2007年的秋天,兩個大學剛畢業的美國小伙兒正在為房租發愁。與此同時,他們所在的城市舊金山正在舉辦全美工業設計師協會大會。由於參會人數眾多,當地的經濟型酒店客房嚴重不足。兩位年輕人突發奇想,搞來了三張充氣床墊放在自家客廳,然後建了一個簡陋的網站發布信息,宣布任何參會者只需要支付每晚80美元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氣墊床加早餐(Airbed & Breakfast)的服務,外加少許當地的旅游觀光建議。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的另類服務居然大受歡迎。兩人於是決定,把這個原本只是為了掙些外快的臨時舉動變成一項正式的事業,為更多的出租人和承租人搭建一個聯系和交易的平台。他們給自己的機構取名Airbnb。

從2008年正式成立至今,全球已有超過400萬人使用過Airbnb的服務。該公司目前共擁有超過100萬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客戶,分布在192個國家的3萬多個城市。在其網站上,活躍信息的條目數超過10萬: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一整棟住宅或者一整間房間,也包括前廳、後院、行車道這些「零碎」空間拿出來,出租出去。可供短期租住的空間甚至還有諸如蒙古包、樹屋和愛斯基摩人冰屋之類的特色住宿環境。Airbnb對出租客和住客成交的每筆交易收取6%到12%的手續費。2011年,該公司實現收入達5億美元。由於Airbnb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由它的商業模式所產生的大量復制者(包括幾家中國的企業),美國《快公司》(Fast Company)雜志將2012年稱作「個人間借宿年(year of peer-to-peer accommodations)」。

和傳統的借宿相比,通過Airbnb的方式,出租人和承租人不再僅限於熟人圈子,參與「分享」者的數量大大增加,借宿發生的地理空間也得到極大地拓展,同時借宿過程變得更加便捷,借宿體驗變得更加有趣。Airbnb也因此成為「分享經濟」的典範。
然而,「分享經濟」遠不止Airbnb這一種模式。分享經濟的積極倡導者Botsman女士在2010年9月出版了《我的就是你的:協同消費的興起》一書。在書中她詳細闡釋了分享經濟(經常也被稱作「協同消費」)所包括的三種主要形態。

第一種形態叫「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 systems)」。

我們要喝牛奶,但不必家家戶戶都養奶牛,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可是只要在自己家中環顧一下,我們便不難發現我們可沒少干養奶牛的事兒。Botsman舉過一個極端的例子。美國有一半的家庭都擁有電鑽,而平均每個家庭使用電鑽的時間只有6-13分鐘!顯然,人們忘記了自己要的是打一個「洞」,而不是擁有一個電鑽。

既然很多東西利用率如此之低,那麼與其買一個閑在家裡,不如臨到用時才去租一個。這種「使用而非占有」的觀念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它挑戰了傳統的建立在「私有獨享」基礎上的經濟模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只租不買、按需付費的方式,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調整業務模式,從過去的銷售商品本身,轉變為將提供產品作為一項服務。而對於那些已經不幸「養了奶牛」的人們,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私人用品在閑置時出租給其他人使用來獲得額外的收入,一些新興的交易平台也在對這種分享行為的普及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僅在私家汽車租賃行業,便已有上百家機構提供服務,這些服務有的是營利性的,有的是非營利性的服務。如果考慮到在西歐和北美,一輛車的實際使用時間只占到它使用壽命的8%,這個行業的巨大潛力不言而喻。

分享經濟的第二種形態叫「市場再流通(redistribution markets)」。

在人們的家裡,不僅有電鑽這類使用頻率很低的東西,其實還有很多東西人們壓根就用不著。對於這類物品,過去要麼只能扔掉,要麼當廢品廉價賣掉,如果捨不得的話,那就只能堆在家裡給自己添堵。拜互聯網所賜,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創新型的機構,幫助人們更加有效地處理這些二手物品。在Freecycle這樣的網站上,人們可以把自己不要的東西免費送給有需要的人;而在SwapTree這樣的網站上,人們可以相互交換,各取所需;或者人們還可以在eBay和Craigslist上把東西賣掉。國內目前雖然還很少有機構能用成熟的模式提供這類二手物品的市場再流通服務,但是在各種網絡空間中,像媽媽們相互交換孩子衣服、嬰兒床之類的自發的分享活動每天都在火熱地開展著,充分顯示出這一市場中的迫切需求。

在Botsman看來,這種二手物品再流通行為的普及也在衝擊著人們的傳統消費習慣,人們對二手物品的接受程度會變得越來越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流通(redistribute)」很有可能會成為繼「減少使用(reduce)」、「重復使用(reuse)」、「循環利用(recycle)」、「修復使用(repair)」之後的第5個「R」,為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又一條可能的路徑。

分享經濟的第三種形態叫「協同式生活(collaborative lifestyles)」。

眾多有著相似需求和興趣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分享交換一些相對隱性的資源,比如時間、空間和技能。這一類的分享行為通常需要分享者之間有真實的交往,因此往往發生在一個社區內或鄰裡之間。「時間銀行」正是這一類分享活動的典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人倡議社區居民相互提供服務,每個人的服務時間都記錄在一個「時間賬戶」中,將來需要別人來為自己提供服務的時候,就可以從這個賬戶中「提取」時間。如今這一模式已經在社區志願服務、社區養老等領域廣泛開展,在中國的一些城市裡也已經出現了一些嘗試。

因為互聯網的普及,這一分享類型中的不少活動已經可以在更廣大的地區,甚至全球範圍內開展,像提供個人間相互借貸的網絡平台Zopa和Lending Club,以及前面曾提到過的Airbnb和它的模仿者們。

從上面的三種形態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分享經濟」已經在眾多的領域中展開,並已開創了許多創新性的業務模式,甚至對很多傳統行業構成了嚴峻挑戰。而從經濟價值上來看,「分享經濟」正在形成不容忽視的規模。按照著名咨詢公司Gartner Group的預測,個人間相互借貸市場在2013年可以達到50億美元的規模。另一家咨詢公司Forst & Sullivan則預測,僅北美的汽車租賃市場到2016年便有望達到33億美元的規模。Botsman則更大膽地預測個人之間相互借貸的行為將構成一個價值260億美元的市場,而整個分享經濟的總體規模可以達到1100億美元以上。難怪2010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分享經濟」列入「十大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之一。

進入新千年以來,分享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眾多新型業務模式的出現,背後有著多重的原因。其中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個人間的分享行為原本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但是只有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分享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才得以大幅下降,人們才能夠以更便宜和更簡便的方式在更大的範圍內和數量更多的人分享更為多樣的有形或無形的東西。2003年,一家名為Freecycle的非營利性二手物品交換平台成立。會員們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發布到本地群組的郵件列表,一旦有其他會員對物品感興趣,便可以直接回復信息給發布者免費索取。成立兩年後,Freecycle就已經吸引到了180萬名會員,社區數量達到3200個,遍布全球。發展到2009年它每周吸引的新會員數突破4.5萬人,用於交換的物品也更加豐富,小到一件校服,大到一個洗碗機,無所不包,每天轉手的物品多達2萬件。這樣的成績沒有互聯網技術的支持根本難以想像。

互聯網的普及也使一些傳統的分享經濟模式出現了新的變化。慈善商店是一個典型例子。慈善商店的模式從最早在英國誕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通常,店面都是建在社區附近。社區居民把家中的閑置物品帶到店裡來捐贈,然後慈善商店將這些物品重新定價,再上架銷售,社區居民可以就近在店裡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而慈善商店的收入則用於支持公益機構的發展。與此同時,慈善商店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志願服務的機會和社交活動的場地,為社區的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互聯網普及之後,不少慈善商店紛紛嘗試同時開網店,既擴大了捐贈的來源,也擴大了銷售的渠道,還便於調劑不同分店裡的貨品。在中國,因為缺少相似的社會環境,開實體慈善商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中國第一家慈善商店善淘網於是直接創辦了在線的慈善商店:在網上接受捐贈和銷售捐贈品,而線下的工作則交給力所能及的殘障伙伴來完成。人們在這裡,既有可能是捐贈者,又會是購買者,在分享彼此閑置資源的同時,還為殘障人士提供了工作機會。

社交媒體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影響了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分享的內容和分享的方式,而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直接推動了「分享」文化的普及。哪怕一個人沒有嘗試過「分享經濟」的任何一種形態,但只要TA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過自己的觀點、照片、視頻,或者僅僅是轉發過別人的內容,TA就已經在實際上參與了分享的過程。對於生活在e時代的很多人來說,這種分享行為近乎一種本能,而正是這種本能為分享經濟的快速擴散打下了基礎。

人們觀念的變化也是分享經濟得以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上個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人們都享受著日益豐裕的社會所帶來的種種便利,擁有私人物品的多少是個人財富和地位的像征,「過度消費」像是一個時代的頑疾。

然而,步入新千年之後,「協同消費」的理念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接受。他們更習慣於消費二手物品,更願意過一種「輕資產」的生活,更關心地球環境和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更善於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分解,去掉那些不創造價值的部分,充分發揮其余部分的價值。在他們眼中,成功的標志正在發生變化。正如《連線》雜志創始人Kevin Kelly所言:「有條件獲得某種東西要比真的擁有它更重要。」在分享經濟領域,目前最活躍的兩個市場是汽車和住房,這兩樣東西是一般人家中最值錢的兩樣東西,通常也是傳統觀念中最能體現主人身份地位的兩樣東西,汽車甚至還被很多人認為是「過度消費」時代裡的典型物品。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卻選擇了分享它們,而非擁有,或者獨有。

當然,也有很多人擁抱分享經濟純粹是出於現實的經濟考量,特別是在前幾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這種情況尤為突出。還是以汽車和住房為例,很多人想買買不起,於是不得不租;而出租自家房、車的人則多了一份收入來補貼家用。著名的汽車租賃平台RelayRides曾做過調查,每一個通過該平台出租汽車的私家車主,平均每個月能掙到250美元。有些車主掙的錢甚至足以抵消當初購車的費用。而且RelayRides這樣的機構通常還會為交易雙方都提供保險以保障各自權益,降低陌生人交易時的風險。如此一來,何樂而不為。

分享經濟在創造了經濟和商業上大量機會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積極的社會效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分享經濟有助於復蘇我們的社會中正日漸匱乏的社區感。今天,整個世界都在步入一個更加開放和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人們紛紛離開原本鄰裡守望、互幫互助的社區,進入到充滿陌生人的環境裡生活。通過參與分享經濟,我們有機會和陌生人——哪怕只是剛剛在網絡上結識的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連接和關系,進而產生出新的社區。Airbnb的創始人切斯基正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自己開創的事業的。

在他看來,Airbnb做的不止是一門生意,更是在發起一場運動,邀請人們返回到那個路上搭便車不存在危險的時代,那個與陌生人分享任何東西都很自然的純真年代。

對於已經存在的社區,分享經濟更是提供了直接的手段密切社區居民間的往來,增強社區凝聚力和活力,阻止了傳統社區的衰落。在英國倫敦的Sutton區,在「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該區創辦了Sutton Bookshare網站,社區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藏書,也可以借閱別人的藏書。一個由居民自己的藏書構成的社區圖書館就這樣建立了起來,社區裡的友情、關懷和分享的快樂就在翰墨飄香的一借一還之間傳遞、累積。網站的開發者還主動將源代碼公開,以便讓更多的社區也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網上社區圖書館。

在廣州,一家名為荒島圖書館的機構,利用社區中的閑置空間,致力於為所有愛書人提供一個「有價值閑置圖書」的共享平台,那裡所有的書籍均為讀者捐贈,而管理則交由志願者來負責。從2009年至今,荒島圖書館已經在全國設立了超過40家分館。2011年,荒島圖書館的社區版「樂島圖書館」開張,目前已分別在廣州嶺南新世界和北京新世界家園建有兩所分館,主要面向社區居民開放,不定期地舉辦親子手工課堂、分享會、讀書會等公益活動,並逐漸使它成為社區居民的活動中心。

分享經濟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反過來分享經濟本身又能夠增進人與人——特別是陌生人之間的信任。2011年,Airbnb曾經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公關危機,起因是一名出租人回家後發現自己的公寓遭到了租客嚴重的破壞,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於信任問題的極大關注。Airbnb隨後推出了價值5萬美元的財產擔保計劃和更周全的身份認證系統。

目前,幾乎所有提供分享經濟服務的機構(包括Airbnb)在應對信任問題時,都采取了「評分」機制。租借雙方都必須填寫詳細的個人資料,在分享活動結束後,可以給對方評分。這些評分對被評分者下一次參與分享經濟的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如果這些評分能夠一直在網絡上伴隨著該用戶,顯然會更引起用戶的重視。TrustCloud公司要解決的正是這一問題。他們正著力研發一種算法,能夠搜集一個人在網上的活動總結,計算出這個人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反應度。計算的結果就是一個人的「可信度評級」。這樣的評級對於分享經濟而言勢在必行,由此將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實質的影響。用Botsman的話來說:「聲譽資本將決定一個人在協同消費中的參與度。這是一種新的社交硬通貨。」

分享經濟所能帶來的第三個積極的社會效應是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加開放、多元與合作共享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整個社會經濟體系中的權力變得更加分散,而不再集中於少數供應商、生產商,和政府手中,因為通過分享經濟,人們有條件有能力依靠自己解決更多的問題,滿足自己更多的需求,也創造出更多的合作模式。

在大工業時代的邏輯中,每個人都是社會經濟體系中固定的一環,彼此的角色是對立的,要麼是消費者,要麼是生產者;這些角色之間的權力關系往往是不平等的,中間商可以壓榨剝削小農,生產商可以欺瞞誘導顧客;這些角色彼此之間的關系是競爭的,我的獲益多了,你的利益就會少了。而在分享經濟中,人們滿足需求的方式可以是贈送、可以是交換、可以循環利用,可以臨時借用,可以共同創造,可以共同使用,彼此的關系是利益共享的,我的獲益多了,你的獲益也不會減少,實現了經濟學上所謂的帕累托最優。

「社區支持農業」這一新興的生產消費模式非常典型的體現了分享經濟的這些特點。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建立經濟合作關系。這種模式避免了中間商來操縱當地的食品供應鏈,重塑了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密切友好的關系。農民保證在具有生態安全的農業系統中生產有助於健康的食物,而消費者則以「股東」的角色共同承擔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從而創造出利益共沾,風險共擔的結果。目前在國內,也已經出現像北京農夫市集、小毛驢市民農園等一些從事社區支持農業的組織,為這種模式在中國的落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隨著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未來應該會有更多人參與到這一模式的實踐中來。

再比如在一些國家的住宅市場已經開始試運行的「節能效益分享」模式。這些國家,比如瑞士,國民普遍以租房為主,因為費用全部由租客負擔,所以房東缺少動力對老式的房屋做節能改造,對整個國家而言便是一種能源的浪費。在節能效益分享模式中,房東主動對房屋進行節能改造,而租客則同意將自己節省下來的電費在固定的年限內分期返還給房東,而房東獲得的這筆節能收益足以彌補其節能改造的花費。最終的結果是,房東獲得了更加節能的房屋,下次出租時還可以因此而提高租金;老的租客沒有額外的指出,而新的租客也因為可以節省電費而願意多付房租。所謂「多贏」的局面莫過於此。

想像一下,如果你生活中的某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上你開車和另外幾位業主拼車通勤。到了單位——那是一個聯合辦公的地方,你只為其中的一張桌子付租金,你把車停在附近一個小區裡——你已經和那裡的某個業主商量好,在對方白天不在的時候使用他的停車位。車不會一直停在那裡,因為已經有人通過網絡租車平台預約了下午使用你的車兩個小時;中午你拿出自帶的一份食物和聯合辦公的幾位伙伴一起共享午餐,大家都覺得這樣經濟實惠,又能保證營養均衡。晚上下了班,你去咖啡館見一位老師,你是他唯一的學生,你們在一個技能分享網站上認識,上課的時間、地點、方式和費用都是你們自己約定的。上完了課,你點了一杯咖啡,準備再看一會兒書——當然,這本書是你從社區圖書館裡借來的,那裡也有你貢獻的幾本書。正要撕開糖包,你看到對面的女士放下了剛剛用了一半的糖包,於是你問是否可以和她share,對方欣然同意。喝了一口咖啡後,你對她說:「Hi,讓我們談談分享這回事兒吧。」

作者簡介:顧遠為社企流專欄作家之一,是中國Aha社會創新學院(http://www.ahaschool.cn/)創始人與執行長,在社會企業領域有非常資深的經驗,曾在英國從事社會創新的研究和實踐,並多次在國際性會議上做關於中國社會創新領域的主題發言;同時兼任多本雜誌的編委與專欄作家,曾著有四本知名著作。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sihop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